国家发改委6月2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5月底,我国风电、光伏装机规模已突破16亿千瓦,占全部装机比重的45.7%,首次超过火电!新能源跃居电力主角,标志着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取得里程碑式突破。然而,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超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,如何高水平消纳大规模新能源,已经成为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挑战。
众所周知,我国的优质风光资源富主要集在西北“沙戈荒”地区,而电力消费重心却在东部沿海。这种天然的地理鸿沟,导致早期“重建设、轻消纳”的发展模式下,“发了电却送不出、用不上”的困局日益凸显。
虽然我国已经建成了由43条通道构筑的全球最大的特高压电网,但由于输电走廊建设周期长、投资大,而且跨省协调机制复杂。单纯依赖“西电东送”大动脉,既难以完全消化西北急剧增长的绿电供应,也面临着远距离输电损耗的物理限制。
就消纳现状而言,我国西部产业基础相对薄弱,就地消纳能力有限。如果新能源无法在当地转化为经济价值,不仅造成资源浪费,更会打击投资信心,制约可持续发展。
在6月2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,李超副主任提出要“统筹电力外送和就近消纳”。我们认为,这个思路是精准号脉后开出的系统药方。做强由“大基地+大通道”双轮驱动的外送动脉已是大势所趋。
沙戈荒主战场方面,我国势必会继续发挥西北风光资源优势,加快建设大型新能源基地,将其打造为国家绿电的“主粮仓”。提升外送能力方面,我国势必会加速推进宁夏至湖南等特高压新通道建设,织密、织强跨区域输电“骨干网”,让绿电更高效地“流动”起来,缓解资源富集区的送出压力。
除了为“外送”疏通管道,激活“就近”消纳潜能也成为当务之急。
国家发改委、国家能源局最近联合出台的《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》,允许新能源发电企业“点对点”直供单一用户,绕过公共电网的复杂环节。这个《通知》既是一个政策的重大突破,也是一个鲜明的市场信号。
对新能源企业来说,新政策将缩短交易链条,降低弃风弃光风险,提升项目收益确定性。对高耗能企业和出口型企而言,将获得稳定、可溯源的绿电供应,满足自身减碳需求或国际绿色贸易门槛,增强竞争力。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更是具有强心剂的功用,因为它有助于吸引数据中心、绿色制氢、高端制造业等对绿电需求旺盛的产业西移,形成“绿电吸引产业,产业消纳绿电”的良性循环,变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。
统筹外送与就近消纳,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机制创新和产业布局的深刻变革。绿电直连等新模式,打破了传统电网的单一中心角色,在电力市场引入了“去中心化”的灵活交易可能,为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提供了新思路。它让绿电的价值在“家门口”就能兑现,为西部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。
当风电光伏成为电力主角,“送得出”与“用得好”必须齐头并进。国家发改委以“三个统筹”系统布局,特别是通过政策创新打通绿电直连的“毛细血管”,为新能源消纳开辟了新蓝海。我们相信,如果坚持外送大通道与本地消纳新模式“两条腿走路”,就一定能让每一度风光绿电,都找到照亮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坐标。(储能研究院·CNESRI)
永华证券-股票配资利率-股票配资资质-炒股配资平台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